产品思考

从语言到逻辑:一个英语专业生如何成为AI产品经理

我曾以为,自己将与莎士比亚和乔伊斯相伴,在文字的世界里探索人类情感的奥秘。然而,在我大学生涯的某个转折点,我发现,"语言"的本质是沟通和洞察,而这正是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。我开始将我所学的用户洞察力、逻辑分析能力,以及对复杂概念的拆解能力,应用到全新的领域:AI产品管理。

我的学习旅程并非纸上谈兵,而是通过一系列实践项目逐步构建起来的。

项目一:团队协作,打造AI面试助手"FutureU"

我的团队共同开发了一款名为"FutureU"的AI产品经理面试助手。这个项目的核心在于解决求职者的痛点:如何获得高质量、个性化的AI产品经理模拟面试服务。我们的核心功能包括:

  • AI产品经理面试题库:涵盖产品思维、技术理解和用户洞察等多个维度。
  • AI智能分析反馈:不仅给出面试表现,还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。

在整个开发过程中,我们使用了V0.dev进行原型设计,Vercel和Github协同部署,Cursor和Trae等工具也成为了我们团队高效开发的利器。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,更是我们产品思维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实践。

项目二:从分析到洞察,拆解成熟产品

为了更好地理解产品成功的底层逻辑,我进行了多项产品分析作业。我深入研究了抖音(TikTok)这款成熟产品,并运用"新体验-旧体验-迁移成本"的产品公式,拆解了它的成功要素。我分析了抖音如何通过AI算法精准推荐内容,解决用户在碎片化时间的娱乐需求,并创造了"痛点、痒点、爽点"模型。

抖音分析重点

  • • AI算法精准推荐机制
  • • 碎片化时间娱乐需求
  • • "痛点、痒点、爽点"模型

TalkAI分析重点

  • • 智能对话与发音纠正
  • • 便捷性优势分析
  • • 语境真实性局限

我还分析了TalkAI这款AI口语练习应用,评估了它的核心功能(如智能对话、发音纠正)及优劣势。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,我更能从用户的角度,深入理解其优势(如便捷性)和局限性(如语境的真实性),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。

核心洞察:这些分析让我意识到,优秀的产品并非偶然,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技术架构的巧妙运用。

项目三:个人品牌,用"共情-认知螺旋"讲述产品思维

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独特的个人品牌网站,主题为"医疗AI产品的跨文化需求解码者"。这个网站本身就是我的"第一个产品",旨在通过具象化的交互体验,展示我如何将英语专业的背景转化为AI产品经理的独特优势。

核心理念

网站的核心设计理念是"共情-认知螺旋(Empathy-Cognition Spiral)"。我将DNA双螺旋结构抽象为"情感理解"与"认知逻辑"的交织系统,用以展示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平衡人文关怀与技术理性。

创新交互

用户进入网站后,会看到一个悬浮在深空背景中的双螺旋结构。用户可以通过滚动或点击节点,动态展开螺旋,探索我的产品思维世界。左侧的"情感链"用温暖的琥珀色表示,右侧的"认知链"则用冷静的蓝光。每个连接点都映射着我的具体经历。

技术与视觉

这个网站不仅是一个设计概念,更是技术可行的实践方案。它将采用WebGL技术和Three.js库来渲染动态的螺旋效果,并使用Next.js框架部署在Vercel平台上。视觉上,网站采用深海军蓝为基调,搭配医疗蓝和人文暖橙,营造出"专业可信"与"温度科技"的独特气质。这种精密的视觉和交互设计,旨在让招聘方能够亲手验证我的产品思维,而不仅仅是阅读一份静态简历。

从语言到逻辑的转化

这段经历让我坚信,英语专业的背景并非是我的短板,而是我洞察用户、理解复杂人性的独特优势。从语言到逻辑,我正在一步步将所学所想转化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AI产品。